第322章 道家宗师庄子_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湖北小说网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322章 道家宗师庄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22章 道家宗师庄子

  说起老子,素有老庄之说,而另一个就是庄子。

  庄子所处的年代为战国,当时一方面社会动荡,另一方面百家争鸣。

  儒家学子游说各国,墨家门徒遍及天下,齐国稷下之学兴盛,各个学派的思想相互碰撞与融合。

  正是在这样一个思想自由解放的年代,庄子受到激励,开始对动荡的社会进行思考。

  庄子本人并不认同儒家学派恢复周礼,提倡仁义孝悌的主张。

  而对于当时的显学墨家思想,庄子也对其进行批判。

  老子的学说给庄子提供了理论依据,无为之道的思想被庄子直接继承。

  楚文化对庄子本人也有着影响,庄子追求精神超越的境界与楚风密切相关。

  正是在这种基础上,庄子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吸收百家思想又加以驳斥,留下《庄子》一书传世。

  庄子是一个非常有特点的、与众不同的哲学家,古今中外独此一人。

  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把非常深邃的思想变成了文学,变成了艺术,变成了寓言故事。

  庄子的那些论述哲学问题的文字都是比喻恰当的,读起来感到的是津津有味,这就做到了深奥哲理的文学化与趣味化。

  “他面对内卷,潇洒逍遥。”

  “他梦中化蝶,影响后世。”

  “他穷极一生,看透生死,只为追寻精神的真正自由。”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他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周喜欢用寓言来论述自己的思想,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把非常深邃的思想变成了文学。”

  “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等著名寓言,就出自他的著作《庄子》一书。”

  “庄子在哲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使道家真正成为一個学派。”

  “他也成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但庄子的思想和老子却有不同,老子的哲学是服务于政治和社会治理的。”

  “虽然老子提倡无为,而无为却是针对统治者的,希望统治者减少对国家运行的干预,老子追求的其实是无为而无不为的目的。”

  “而庄子则与老子完全不同,庄子并不关心政治,而关心个人,他对人世间的是非荣辱、功名利禄等持藐视态度。”

  “庄子追求无己、无功、无名的人生境界,超脱社会与人的一切,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物物而不物于物的逍遥境界。”

  “简单的说,就是不被外物所影响,顺其自然尊崇自己的内心。”

  “诸子百家中,唯独庄子是最特别的。”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老子无为,墨家兼爱,其实都是说教训导。”

  “只有庄子的哲学,不谈做人、不谈社会、不谈理想,只告诉你如何使人生实现真正的快乐自由。”

  “现如今,在物质如此丰盈的时代,我们却越来越空虚、寂寞、焦虑、压抑。”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庄子就给了我们答案。”

  “庄子曾说过一个故事,有一天你坐在船上准备渡河。”

  “突然发现有条船朝你碰撞过来,这时你大声呼喊,让船后退。”

  “呼喊一次没有回应,呼喊第二次也没有回应,于是喊第三次依旧没人回应,最后你的船被撞到了。”

  “遇到这种情况,即使脾气再好的人可能也会生气,甚至想暴打对方一顿。”

  “但是当你发现撞你的那条船上一个人都没有,是一条空船的时候,你自然就不会生气了。”

  “因为没有了对象,所以导致我们是否生气的原因其实是船上有没有人,而不是船撞到伱。”

  “在庄子看来,只要空掉自己的船,不被外物所负累。”

  “我们就都能够远离烦恼,自然就会免于痛苦和伤害,这也是庄子经典的空船理论。”

  嬴政:庄子的空船理论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我们都要把别人看成一个空船。

  其实你会发现,生气与不生气,取决撞来的船上有没有人。

  有时候,你生气仅仅是因为对方竟然这样,而非仅仅是那个人对你造成的伤害。

  可这世界上偏有各种各样的人,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如果碰到一个奇葩,就要生一顿气,那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了。

  就如庄子所说,一个人看不惯的东西、人和事越多,这个人的境界也就越低,格局也就越小。

  你被他人绊了一跤,就要想,他一定是无意的。

  人如果太看重自己,无视别人,就很容易与别人发生争执。

  而当世人明白了空船心态,遇到事情就不会总是责备别人。

  这样既会减少纠纷,也能让自己少生闲气,有利身心。

  人的一生,拥有一个好的心态至关重要,这直接体现在一个人面对挫折困难挑战时的状态。

  你用什么样的态度看待这个世界,世界就会用同样的态度反馈给你。

  针对别人的行为动怒,就跟向一块横在前进路上的石头大发脾气同等的愚蠢。

  人在大部分情况下,并不是糟糕的状态影响了心态,而是先有了糟糕的心态才导致了糟糕的状态。

  庄子告诫世人,应该凡事忘掉私欲、忘掉偏见。

  如果遇到每一件事,都能有一个空船心态,就不会伤害别人,也不会被人所伤。

  “庄子终其一生,都在寻找无所待的逍遥境界。”

  “因为在这个境界中,会使我们丢掉空虚焦虑的情绪,实现了绝对的精神快乐自由。”

  “庄子的哲学思想,核心其实可以概括为两个,齐物论和逍遥游。”

  “前者是如何达到的方法,后者是最终所要达到的境界。”

  “庄子认为,人是可以达到逍遥之境的。”

  “也许身体无法达到,但精神可以。”

  “世界可以桎梏身体,却无法限制人的灵魂。”

  “我们也许无法改变世界,但可以改变认识世界的方式。”

  “庄子告诉我们,通过心斋、坐忘的修炼方式,就可以让人达到逍遥之境,实现精神的绝对自由,而这个理论方法叫做齐物论。”

  “齐物论反映在人生智慧上,就是要我们超脱世俗观念的束缚。”

  “忘掉物我之别,忘掉是非之辩,达到无差别的自由之境。”

  “齐物的意思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一切事物归根到底都是相同的,没有什么差别,也没有是非美丑、善恶贵贱之分。”

  “按照庄子的看法,要想实现精神的绝对自由,就需要有齐物的四种认知,分别是齐彼此、齐是非、齐物我、齐生死。”

  “这里的齐,可以理解为辩证统一的看待彼此、是非、物我、生死的意思。”

  “齐彼此是什么?庄子认为,凡物都存在对立面。”

  “如果从彼面看不到的话,从此面看则能看清楚。”

  “所以说,彼出于此,此出于彼。”

  “进一步说,就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意思就是事物都是有两面性,没有彼此之分。”

  “我们不能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从单一的角度去认识整个事物。”

  “齐是非是什么?庄子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错。”

  “因为对错是非,都是建立在人的主观判断的基础上的。”

  “庄子说,我和你辩论,你胜了,我果真就错了吗?”

  “我胜了你,你果真就错了吗?”

  “究竟谁对谁错,在你我两人之间是无法断定的。”

  “请来第三者,也无法断定是非。”

  “因为第三者如果持有与你我相同的意见,他就没有资格断定。”

  “如果持有与你我不同的意见,也没有资格断定。”

  “庄子大概觉得这个说法有点绕,又举例子说。”

  “人睡在潮湿的地上会得风湿病,但泥鳅就不会。”

  “人爬到树上就会胆战心惊,而猿猴在树上则行走自如。”

  “所以,所谓的是非、善恶、美丑都是一样的。”

  “你又何必为成功而发狂,为失败而抓狂。”

  “又何必纠缠于是非成败,而争短论长。”

  “齐生死是什么?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死与生也是以对方为依存的。”

  “从道的角度来看,死也就是生,生也就是死。”

  “生与死之间就像一条没有阻隔的大道,他们并没有起点或者终点。”

  “明白了这个道理,你生于世间并不会更加欢喜,离开世间也不会觉得是祸患。”

  “而在《庄子》中记载说,庄子的妻子去世后,庄子不仅不悲伤,反而鼓盆而歌。”

  “而庄子这么做并不是无情,这来源于他对齐生死的认知。”

  “庄子认为,生死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气聚则生,气散则死。”

  “人生于自然,死于自然,这是一个归于大道的过程。”

  “历史上彭祖据说活了八百岁,算是长寿之人。”

  “但是与活了几千年的大树相比,却是短寿。”

  “相比于朝生暮死的虫子而言,而夭折的孩子却算是长寿了。”

  “长寿短寿是相对的,生存与死亡也是相对的。”

  “活着的时候安时顺命,死了的时候淡然待之。”

  “人生若能不悦生不恶死,将生死置之度外,自然也就没有了生与死的烦恼。”

  “这样才是方外之人,才能达到逍遥之境。”

  “齐物我是什么?正确处理好物质世界与我的关系,关系到人如何安身立命。”

  “让庄子感到悲凉的是,人总是被物奴役,而不能驾驭物,这是人生不自由的根源。”

  “而真正自由的人生,就是要做到物物而不物于物,与物同化于大道自然之中。”

  “庄子曾经做过一个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哲学味道的梦,他梦到自己变成一只蝴蝶,而梦中的蝴蝶却梦到自己变成了庄子。”

  “庄子醒来之后,不知道自己是蝴蝶还是庄周了。”

  “从现实来看,庄子与蝴蝶当然不是一个人。”

  “但谁又能说人生的过程,不是一个美丽的梦境呢?不过是人不愿意醒来而已。”

  “在这个美丽的梦境中,庄子与蝴蝶融为一体,不分彼此。”

  “这也隐喻着真正理想的境界是人与物融为一体,人不再受物质世界的限制而实现了无所待,这样的人生才是自由快乐的。”

  刘彻:庄子《齐物论》的高深智慧,是解决世人纷争的方法。

  如果要在圣贤中找一个智慧通天的人,他相信很多人一定会选择庄子。

  当然,用智慧通天这个词,未免显得不沉稳。

  但他认为,这是对庄子最好的定义。

  在庄子哲学思想中,涉及到辩证思想等较多观点。

  无论世人从那一个观点进入,都能够一窥庄子哲学的宏大与深邃。

  可以说,在众多哲学家中,能像庄子这样洞察人性、万物以及世界本相。

  且能够将其准确描述出来,并找到终极性解决方案的人,可谓凤毛麟角。

  《齐物论》是《庄子》的第二篇,第一篇是《逍遥游》。

  据说,庄子在写完逍遥游后,心境非常敞开,享受到了精神逍遥带来的愉悦感。

  庄子也希望更多的人达到自己的这个境界,共享这种高级享受。

  但庄子发现世人精神被束缚在各种是非、概念之中,要达到这种境界。

  首先要解决掉这些学派纷争造成的困惑,于是写了《齐物论》。

  在《齐物论》,庄子认为万物都是浑然一体的,事物之间在根本上并没有彼此之分,而且是相互依存的存在。

  所谓齐物,就是一切事物归根到底都是相同的。

  没有什么差别,也没有是非、美丑、善恶、贵贱之分。

  在《齐物论》的开篇,庄子通过一个能够吾丧我的高人南国子綦与学生的对话。

  道明了一个道理,事物不同,所发出的见解不同。

  庄子首先通过南国子綦的口,提出了人籁、地籁、天籁的世界本相。

  并指明了一般人只知道人籁而已,修为稍微高一点的人,可能还知道地籁,但天籁却很少有人知道。

  然后,南国子綦用树林里各种形状各异的树洞,在风吹过之后,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来说明。

  风是一样的风,但那些树洞因为各自不同的造型。

  所发出的声音就各不相同,有的像流水声,有点像射箭声,有点像喊叫声。

  在这里,庄子已经给了世人启示。

  事物不同,所感受的一定不同。

  但如果把这种自我感受认为是唯一真理,那就大错特错了。

  但子綦的学生还陷在概念之中,人籁是用竹子发出的,地籁好比那些树洞发出之音,那么天籁是什么呢?

  其实总的来看,庄子不是要揭示概念的来源,而是要告诉世人认知局限的问题。

  提出天籁只是为了说明世人的认知是有局限的,世人眼界所能看到的很有限。

  所以,南国子綦并没有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抛出了一个思考,将学生提到直面认知问题上来。

  风吹那些不同形状的树洞,使它们发出自己的声音。

  能让它们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那么鼓动这些声音的是谁呢?

  庄子抛出的这个思考,就是《齐物论》的根基。

  毫无疑问,这个根基就是形而上学。

  虽然庄子通篇都是在用唯物主义、辩证论等方法来阐述,但庄子哲学的根基就是建立在形而上学之上的。

  然后,没有等子綦的学生的回答,庄子笔锋一转,一针见血的道明了人的问题。

  无论是大智的人,还是小智的人,都爱各持己见。

  并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生出各种虚假、编造的手段,而这些都被人称之为精明。

  但这些为了让自己比别人更精明的努力,其心灵就像被绳索捆绑了,一天天走向灭亡。

  也就是说,其实每一个个体的人都是和那些树洞差不多。

  每一个人都是因为自己的感受与领悟,便形成了各种千差万别的争议。

  从根本上来讲,这些争议一点意义也没有。

  就像那些树洞发出各种声音一样,他们都认为自己发出的声音是对的,其他的都是错误的,但其实他们感受的都是同一阵风。

  庄子进一步强调,如果没有风,它们连发声的机会都没有。

  但奇怪的是,人的各种情绪,变化莫测,时而欢喜,时而愤怒,时而悲哀,时而快乐。

  有时多虑,有时感叹,有时后悔,有时恐惧,有时放纵,有时张狂,有时作态,就像音乐从空虚中发出来。

  仔细想一想,世人也是如此,总是莫名其妙地生气、哀怨、悲伤、愤怒,却无可遏制。

  从这个层面来理解,世人就无法不进入形而上学理解了。

  当世人用形而上学来理解,就知道世人真的很渺小,连自己的情绪都把控不了。

  这是《齐物论》的第一个层次,庄子在此让世人知道了认知局限,世人所发生的争议,都是因为自己的内在不同而已。

  “逍遥游的境界是什么?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开篇,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内涵所在。”

  “读懂逍遥游,那么庄子全篇皆通。”

  “可以说,逍遥游既是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也是终极追求。”

  “有人说庄子是避世之学,但是庄子用逍遥二字诠释了人生的真理。”

  “悟透逍遥,那就是回归了自我。”

  “进可出将入相,退可归隐山林。”

  “逍遥,是庄子所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庄子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

  “人就不会有烦恼,才能真正快乐,才是真正的逍遥游,也就是虚己以游世。”

  “庄子借至人、神人和圣人的境界,其实指出了束缚人的三条绳索。”

  “一是自我认知,如追求以自我为中心。”

  “二是功利价值,如追求功绩成就、财富利益。”

  “三是声名地位,如追求社会地位、个人影响。”

  “这三条绳索是我们心灵不自由,也是带给我们焦虑烦恼的根源。”

  “从小我们就被告知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科学家,而不是一名厨师。”

  “很多时候,我们都被所谓有用给绑住了。”

  “有用就是务实,务实就是功利。”

  “仿佛我们出生就是应该去达成别人口中的所谓有用,但这是没有创造性的短视。”

  “庄子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因为一切有用都是从无用中来的,没有无用,则无有用。”

  “不论是什么人还是什么事或物件,无用和有用都是并存的,没有绝对的无用,也没有绝对的有用。”

  “我们这一生,总是在不停的去计较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无用的,也不停的去做一些看似有用的事情。”

  “也正因为这样,才让自己活得非常辛苦,最终变成了别人的奴隶。”

  李世民:《庄子》这本书是道家文化的经典,它的首篇《逍遥游》更是经典中的经典。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它反映了庄子的人生观。

  庄子把不受任何束缚的自由,当作最高的境界来追求,认为只有忘却现实,超脱于物,才是真正的逍遥。

  庄子用简洁优美的文字,讲述了几个小故事,引出了对人生境界的思索。

  故事很简单,却蕴含着为人处世的深邃智慧。

  《逍遥游》中说到,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意思就是小智比不上大智,短命比不上长寿,说的是眼界与局限。

  人生如旅途,你来我往,每个人有自己要去的地方。

  和见识短的人争辩,纯属浪费精力。

  与层次低的人说理,就像对牛弹琴。

  关于这一点,庄子在《逍遥游》中就用讲故事的方式说过。

  在北海有一条大鱼,在起风的日子里变成大鹏鸟。

  因为它要借着这阵大风飞到南方去,这一过程历尽艰辛。

  蝉、斑鸠、麻雀这些小东西对大鹏鸟的举动不能理解,也很不以为然,讥笑鹏多此一举。

  它们觉得,一辈子生活在草丛树林就很好。

  对于外界的各种不解、质疑、讥笑,大鹏鸟没有多发一言。

  而是坚定自己最初的信念,乘风而行,一往无前。

  人类社会,同样如此。

  有些人惯用小聪明,有些人拥有大智慧。

  有些人像故事里的斑鸠麻雀那样鼠目寸光,为眼前一亩三分地沾沾自喜。

  有些人和大鹏一样志存高远,愿意为远大志向砥砺前行。

  认知决定层次,眼界决定境界。

  道不同不相为谋,志不同不能为友。

  《庄子》中有三句话,生动地诠释了这一点。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曲士不可以语于道。

  和井底的青蛙谈论大海,和夏天的虫子谈论冰雪,和见识浅薄的人谈论天地大道,这些都没有必要。

  每个人都有认知局限,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局限。

  有些人偏偏喜欢用自己的标准衡量他人,这才是最深的局限,也是最大的悲哀。

  突破认知局限,才能具有高见。

  扩大眼界,才能站在山顶,一览众山小。

  人生苦短,寿命有限,常与同好争高下,不与傻瓜论短长。

  不解释,不争辩,走自己的路,做真实的自己就好。

  “庄子在《养生主》里面所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怠已。”

  “这并非说我们不应该追求知识,庄子只是想告诉我们。”

  “我们即便穷尽一生去追求,所获得的知识和智慧也是有限的。”

  “有些事情不是我们努力去做就能实现的,我们需要顺其自然,而不是执着于自我。”

  “每天忙忙碌碌的,做一切都为了功名利禄。”

  “一味的去追求有用,只会让自己不堪重负。”

  “只有放下所谓的有用,才能获得自在和轻松。”

  “身处社会,我们的角色是公务员、工人、农民。”

  “看似所谓的阶级,在庄子看来,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样的。”

  “因为每个人都被外物所累,所以都有自己的烦恼。”

  “我们很难脱离自己所处的环境去理解他人的生命,但是不能因为不理解而对其进行批驳。”

  “而是应该保有对于人格展现不一、存在意义的差异的理解与尊重。”

  “让心灵脱开肉体枷锁,抛开世俗的固见。”

  “从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解脱,这才是真的逍遥。”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意思是说,天地并没有所谓的仁慈,对待万物都一视同仁。”

  “而圣人也是一样,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

  “所以庄子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不管是是非、彼此、生死、还是物我,从道的角度去看,万物都是齐一的,并没有差异,庄子称之为道通为一。”

  “这是庄子辩证思维的集中体现,也体现了道家思想唯物辩证思维。”

  “什么伦理纲常,什么中年危机,我们越被捆绑,越是无法前行。”

  “斩断绳索,才能获得解脱。”

  “逍遥属于心灵,我们的身体可以不自由,心灵可以。”

  朱棣:《养生主》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形象的语言,阐述了庄子对人生、自然和宇宙的独特见解。

  《养生主》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篇章,其中包含了道等核心概念。

  《养生主》的开篇,提出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命题。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

  如果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陷入无尽的追寻之中。

  最终会耗尽生命,陷入疲惫和困境。

  庄子认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知识,而在于活得充实和有意义。

  因此,世人应该把有限的生命用来追求人生的真谛,而不是去追求无限的知识。

  接着《养生主》讲了第一个故事,世人耳熟能详的庖丁解牛。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的故事,通过庖丁高超的刀法,来阐述道的概念。

  庖丁是一位非常高明的屠夫,他解牛的手法非常熟练,刀法非常精湛。

  解牛时,动作简洁利落,一气呵成。

  能够根据牛的骨骼结构,运用恰当的刀法,将牛的皮、肉、筋、骨分割得干净利落,丝毫不伤筋骨。

  文惠君见了庖丁解牛,赞叹庖丁的技艺真是高明,解牛的方法真是神奇。

  庖丁却认为,他的解牛技艺之所以高超,是因为已经掌握了道。

  能够顺应自然规律,运用精湛的刀法,将牛的骨骼结构完美地分割开来。

  庄子借庖丁解牛的故事,来阐述道的概念。

  庄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自然规律的总和。

  人应该顺应道,才能取得成功。

  庖丁解牛这个故事最重要的是八个字目无全牛、游刃有余。

  世人会焦虑,是世人把眼前的困难想象的太难以跨越了,被吓住了。

  再大再难的问题处理起来也是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从最简单的入手,一步一步解决的。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就是目无全牛。

  就像牛骨头之间有空隙,再繁重的工作里都有取巧休息的地方。

  世人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张弛有度,学会忙中偷闲。

  俗话说一日闲,一日仙,这就是游刃有余。

  庄子的《养生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启发了无数人,激励世人追求人生的真谛。

  请收藏本站:https://www.hbxs.cc。湖北小说网手机版:https://m.hbxs.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