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先秦:儒家创立_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湖北小说网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329章 先秦:儒家创立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29章 先秦:儒家创立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

  说是有百家学派,但真正有影响力的并不多。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纵横家,阴阳家。

  随着最后一个学派阴阳家的结束,可谓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喜的自然是被苏晨提到的八大家,愁的则是那些没能借此机会扬名的学派。

  “诸子百家有影响力的八大家就介绍到这里,现在主播回答孔圣人的问题。”

  “儒家思想的发展,经历中华两千年历史的演化,走过了五个重要的的发展阶段。”

  “先秦时期儒家的创立,汉代的独尊儒术,宋代的程朱理学,明代的阳明心学,以及清代走向低谷。”

  浩浩华夏史,悠悠五千年。

  王朝更替不断,唯儒家思想常在。

  纵观儒学的历史发展,有低谷也有巅峰。

  儒家思想曾经长期作为中华民族的正统思想,既是王朝的政治指导思想,也是民间社会普遍奉行的思想。

  过去,佛家和道家在官方和民间也有一定影响力,但终归没有像模像样地成为朝廷官方思想。

  现如今常常说的文化自信,与儒家思想文化是分不开的。

  “儒家发展的第一阶段,先秦时期儒家创立,儒家思想发端和初步形成体系。”

  “儒家思想的积淀深厚,经历过漫长的变迁。”

  “到春秋的孔子时代,算是已基本成为一种独立的学派,成为诸子百家的一员。”

  “早在西周时,周公姬旦等政治家就提出了有德者居之等思想,儒家思想开始发端。”

  “周公等人认为,君主能握有天下,是来自上天的眷顾。”

  “为了回报上天,君主必须以德治国,以德修身,善待祖宗,保护臣民。”

  “德在位在,无德则会被上天抛去。”

  “这个起步很高端,理论基础比较厚实,一开始就把个人命运与上天勾连在一起。”

  “大约过了五百年,孔子和他的弟子继承了前人学说,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儒家学派。”

  “一开始并不十分系统,也谈不上很精细,但是框架和脉络已经形成。”

  “孔子出身没落贵族,青年时步入鲁国政坛,并开办学校招收弟子。”

  “在鲁国政坛沉浮多年的孔子不能为鲁国权贵所容,不得不出走,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在离开鲁国十四年,游历数個国家后,孔子仍不能获得机会施行自己的政治理念。”

  “孔子最终回到鲁国,在家乡编订六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乐经》、《春秋》。”

  “孔子的影响极大,在古代被历代王朝以及知识分子尊崇为圣人。”

  “在其死后的两千多年里,其形象被逐渐神圣化,成为儒家文化的象征,被尊为至圣先师。”

  “其所编订的六经,也成为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经典。”

  “孔子生平与学生们的对话被编成《论语》流传至今,其思想被后世奉为士大夫为人处世的准则。”

  孔子:儒家能够历经两千年岁月,大大出乎我的预料。

  儒家从创立一直到清朝的没落,如此漫长的岁月,他不禁感慨万千。

  曾几何时,他的儒家学说并不受各诸侯国君主待见,认为儒家思想对争霸天下毫无用处。

  可不曾想,儒家打败了道家、墨家等当世显学,一直想到了最后。

  虽说最终还是走向了没落,但能够历经两千年风霜,他已经非常满足了。

  儒家能有如此傲人的成就,最大的功臣就是大汉朝的董仲舒了。

  要是没有董仲舒给汉武帝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就没有历朝历代帝王把儒家思想当做治国理政的根本。

  如果他所料不错的话,儒家思想在大明王朝发展到了顶峰。

  提出阳明心学的王阳明既然能够被世人称为圣人,那就足以说明王阳明的阳明心学把儒家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非常好奇,阳明心学究竟讲了什么内容,竟然能让王阳明与他并称为圣人。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是这个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品。”

  “不过,四书五经并不像学术论文那样条理清晰,结构分明。”

  “基本是语录体,鸡零狗碎地这一句那一句。”

  “有时还会重复,有的还举例子讲故事。”

  “好在,它们的中心思想是比较突出的。”

  “说来说去,说的都是一件事。”

  “如何正心?如何处事?如何成才?”

  “围绕这三个中心,孔子和他的弟子总结出了最核心的内容——仁。”

  “仁者爱人,爱自己也爱他人。”

  “这样才能成功,才能走得更远。”

  “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忠,一个是恕。”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个人想要成才成功,就要理解别人、支持别人成才成功。”

  “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

  “实际上,这两句话看似好理解,但没有那么好把握。”

  “孔子的弟子曾子对儒家思想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他写的《大学》是儒家最经典的著作之一,对人的成才首次提出了系统的具体的路径。”

  “一是三纲领,即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明德,修养德性。”

  “亲民,与人和谐相处。”

  “至善,做最好的自己。”

  “二是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学习实践。”

  “致知,丰富自己的知识。”

  “诚意,诚恳做人。”

  “正心,端正心态。”

  “修身,修养心性。”

  “齐家,把家庭关系搞好。”

  “治国,治理好自己的小诸侯国。”

  “平天下,为天下太平做出贡献。”

  “这个路径得到后世很多人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深远。”

  “后世儒家思想的各种流派,都绕不开这个路径。”

  曾子:老师把衣钵传给我,我没有辜负老师的期待,没有让儒家在我手里败落。

  颜回一直侍老师如父亲,而老师对颜回也视如己出。

  颜回悟性高,且为人谦卑,老师最初想让颜回做自己衣钵的传承人。

  可惜颜回这个最合适的接班人死了,老师只得重新物色合适的接班人。

  在老师的众多弟子中,论做学问,论办事能力,论教导弟子的本事,他都不是最强的。

  但为了确保儒家的学说能原原本本地传承下去,老师毅然选择了他。

  用老师的话说,他发之不足,守之有余,能把守好儒家这份传承。

  事实证明,老师的眼光确实厉害,他这个接班人选对了。

  他把从老师那里学来的学问,原原本本传授给了老师的孙子子思,而子思又把学问原原本本地传给了孟子。

  这两人分别写出了儒家经典《大学》和《中庸》,足以说明他这个过渡接班人的称职。

  “孟子是儒家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他自称学习孔子是他毕生的愿望,以孔子思想的继承人自居。”

  “孟子所处的时代,在当时的思想意识领域里,主要是杨朱学派和墨家学派影响为最大。”

  “杨朱学派主张为我,墨家学派主张兼爱,他们都反对儒家仁爱的原则。”

  “当时攻击儒家学说最激烈的是墨家学派,所以孟子也就把墨家当作思想战线上斗争的主要对象。”

  “孟子反对墨子的兼爱思想,使得儒墨之争成为这一时期思想战线上的主要内容之一。”

  “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皆可为尧舜。”

  “这就鲜明地涉及到,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问题了。”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已谈到成才的具体方法。”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句话流传甚广,给后世很多启发。”

  “在孟子看来,人的先天是善良的,也是完备的。”

  “通过后天的努力,人人都能成才。”

  “这里讲的尧舜,并非专指尧舜二帝,而是指成才成功。”

  “在这个基础上,孟子主张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王也是人,性本善,应该按照善的标准去行仁政,造福千千万万的百姓。”

  “荀子年轻时就崇拜孔子,一生的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研究和学习儒家经典,以及从事讲学和著述。”

  “荀子曾经两度入齐,在此讲学为师,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

  “他曾企图说服齐国实行儒家的仁义王道,选贤任能,重用儒者,后离齐去楚。”

  “中年时他曾到秦国进行政治考察,打破了儒者不入秦的惯例,并向秦昭王提出自己的建议。”

  “荀子善于吸收和批评诸子百家的学说,提出了与孟子完全相对立的人之初性本恶思想。”

  “荀子主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算是儒家学者对君主的一种恐吓。”

  “早期的儒家思想多是劝说性的,并无很规范系统的教科书。”

  “但是,有悟性有经验的学子往往都能发现。”

  “孔孟的学说是健康的,展现的人格是健全的,提出的品行是端正的。”

  “他们的这种思想没有通过文字完整论述,一般人的确难以理解通透。”

  “此外,荀子主张礼法并用和制天命而用之,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和发展,与孔子、孟子一起被后世称为儒家三圣。”

  荀子:我能和孔孟先贤并称为儒家三圣,可见我的思想主张得到了后世人的认可,这就够了。

  想想他曾经遭受到儒家学子的冷嘲热讽,如今一切都释然了。

  后世人为他正名,这是给他最大的认可,让他心中的怨气一扫而空。

  由于他主张儒法并用,成了儒家学子眼中的异类,不受大家的待见。

  他尽管心中有万般怨言,但依然选择坚持自己的主张不为所动。

  哪怕那些儒生诋毁他,他也绝不可能妥协,放弃儒法并举的主张。

  因为他坚信,自己的主张是正确的。

  他不像那些儒生只会高谈阔论,而是切切实实的去秦国实地考察。

  在见识到秦国的强大之后,他切实感受到法的力量之强大不是其他学派可以比拟的。

  可他也明白,光有法家思想还不行,还需要儒家的仁爱思想。

  也正因如此,他把儒家和法家的思想结合起来,提出了儒法并举的主张。

  唯有如此,才是真正的王道,可以确保天下长治久安。

  儒家学子不理解他,但后世的帝王理解他,这才有了外儒内法的统治思想。

  所以虽说后世的朝代一直是孔孟之道,但真正代表两千年统治思想的却是他儒法并举的思想主张。

  “公元前221年,中华瑰宝之儒家文化面临着重大的危机。”

  “秦始皇建立了中华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集权帝国,但却要大力推行焚书坑儒。”

  “秦始皇时期,李斯下令将医学、占卜、《诗》、《书》等书籍全部烧掉,而这些书在民间也不准私有。”

  “有很多儒生不接受焚书这一举措,自发讨论,但还是被抓。”

  “秦始皇更把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全部坑杀。”

  “铸就了历史上著名的焚书坑儒事件,儒家文化在此刻遭受了严重的打击。”

  “秦始皇之所以要焚书坑儒,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维护社会的稳定。”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混战,长期割据。”

  “这个特殊时期使各种文化思想得到了井喷式的发展,称之为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自然是好处多多的,使儒家、法家、道家等各种思想出现,也成为了中华文明的根源。”

  “但随着不同的思想相互碰撞,各种思想的孤立性越来越强,各种争议和文化差异便逐渐出现了。”

  “而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立马就进行了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希望能逐渐减少这种差异。”

  “但秦始皇很快发现,自己还是把问题想简单了。”

  “因为所有的文字、语言、货币的差异,究其原因就是文化的不同,也就是思想的不同。”

  “所以,如果不能解决思想差异,就很难从根本上实现统一。”

  秦始皇:朕只焚过书,却从未坑杀过儒,肯定是儒生故意抹黑朕。

  君主的风评如何,全赖于读书人。

  所以君主即便再怎么暴虐,也不会轻易得罪这群读书人。

  他本来凭借着丰功伟绩理应得到更高的评价,却因为焚书坑术士一事被儒生肆意抹黑。

  焚书一事,起源于一场廷议。

  在一次宴会上,有臣子对他一阵恭维,并称他推行的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是非常好的一个政策。

  但是当场淳于越便指出了不推行分封制,以后皇室有难,将没有王族有力量保全皇室统治,国家权力将落入权臣手中。

  同时指出了他各种不遵从古制,以后将不能长久。

  他作为千古一帝,面对淳于越的指责,并没有驳斥,反而让大臣们讨论这个问题。

  李斯指出了分封制最大的弊端便是几代之后,血缘关系变稀疏了,好不容易得到的统一又可能分崩离析。

  至于淳于越所说的不遵从古制,以后将不能长久,无非是读书人对政局的妄议,当即建议他焚毁六国的书籍。

  正是在这场廷议之后,他才开始焚书。

  纵观这场廷议,其核心的问题便是如何统治老百姓的思想。

  对于刚刚完成统一的秦国,如何管理六国,成为了绕不开的一个话题。

  本就不是以文化见长的秦国,选择了最简单的处理方式。

  那便是通过焚毁六国藏书,全国上下只保留一些秦国古籍以及一些医药占卜种树之书。

  只能说初衷是利于秦国统治,但是方式却有失偏颇。

  焚书坑儒是两个不同的事情及起因,坑儒则是源自一次妖言。

  他建立大一统的帝国后,便非常渴望长生不老,为此找来了大量的术士炼制长生药。

  现在他知道长生药这种东西都是骗人的,但当时有术士自知难以炼制出长生不老药,害怕被治罪。

  于是联合了其他术士到处抹黑他,说什么不应当为他求仙药。

  他知道这件事之后,龙颜大怒,当即下令抓捕造谣诽谤的术士。

  是可忍孰不可忍,在花费了无数金银财宝之后,依旧没有得到长生药。

  还被这些拿了自己钱财的术士诽谤,他岂能善罢甘休。

  最后全城搜捕方士四百六十多人,并将他们全部坑杀于咸阳。

  所以所谓的坑儒并不是坑杀儒家学子,而是坑杀那些欺骗自己的术士。

  而且事实上,儒生在秦朝的地位并不低,而且还在很多领域得到重用。

  明明是焚书坑术士,至于后来为何会变成焚书坑儒抹黑他。

  大概是后世儒家学子对他焚书的怨念,同时也是为了博取同情罢了。

  请收藏本站:https://www.hbxs.cc。湖北小说网手机版:https://m.hbxs.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